“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目标要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请问我市如何推动涝片治理工作?”“沈阳市如何落实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
这些直截了当的提问,来自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专题询问的现场。
专题询问,是人大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形式,是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的重要体现。8月26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等8件代表议案办理情况进行专题询问。6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围绕高标准农田工程设计、资金保障、质量监管、后续管护、农民参与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切的重点问题进行面对面询问,市政府及有关地区、部门一一应询回答。一个个一针见血的提问、一句句斩钉截铁的承诺、一幅幅“打开天窗说亮话”的画面,既问出了思路、办法和举措,也彰显了态度、决心和承诺,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刚性与实效。
靶向监督 问题问到“点子上”
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持续推动。“聚焦我市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验收、管护等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开展专题询问,目的就是要问深、问透、问出实效,确保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建好、管好、用好,切实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落到实处。”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询问能否达到效果,抓准问题的症结至关重要。为确保真正问出社会关切,市人大常委会在专题询问筹备上做足了功课。询问前,市人大常委会聚焦“规划布局科学性”“建后管护长效性”等10类核心问题,综合运用多种调研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工程质量、灌溉设施运行、土壤改良效果等情况,多次开展专项视察,跟踪问效议案办理阶段性成效。
摸实情、查问题、找症结,一切为了专题询问能够真正问在“点子上”。经过前期深入调研,提问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力求通过询问促进问题解决,助推我市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进一步夯实我市粮食安全根基。
找准切口 聚焦问题谋良策
“请问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监督措施?”市人大环资城建委主任委员崔雪东发问。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政宇坦诚作答:“我们从规划设计到竣工验收各环节都把质量放在首位,开发沈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管理系统,对项目建设进行即时、即地的智能化在线管理,推行验收前置试点,畅通质量问题反馈渠道,做到提早发现问题、提早进行整改。”
一问一答,有来有往,问题问出了社会关注,应询答出了干货实招。专题询问现场,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精准发问,严谨规范、不走过场。“我们问,就要问疑惑、问要害、问责任,直奔主题、绝不遮遮掩掩。”市人大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王利说。
作为一名基层农民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辽中区冷子堡金山村党总支书记李东杰问出了广大农民的呼声:“请问市政府在引导和保障农民全过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有哪些改进措施?”王政宇在应询回答时表示,将继续探索如何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推开项目全流程公示制,让项目公开、透明,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鼓励各地区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保证建设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专题询问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直击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关键环节,频繁发问、深度追问,所提问题直奔主题,问出了人大监督的“较真碰硬”。另一边,应询人直面矛盾不遮掩,说思路、谋良策,答出了政府部门真抓实干、解决问题的责任与担当。
跟踪督办 同题共答求实效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并不止于“答”。监督效果怎么样,关键在于整改落实。
专题询问结束后,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当场表态,将紧贴民生需求,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程加强项目质量管控、运营管护,协同推进治理工作,努力把高标准农田打造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
为确保专题询问取得实效,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将认真汇总梳理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交由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针对这些问题建立台账、限时推进解决,并将处理解决情况及时向市人大代表反馈,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将加强跟踪问效,推动问题得到解决,并建立问题“回头看”长效机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持续惠及广大农民。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唐心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