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出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预算报告。
过去一年,沈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加压奋进、攻坚克难,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迈出新步伐。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沈阳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巩固经济向上向好态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坚决打好打赢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代表们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立意高远、数据翔实,总结2024年工作实事求是,安排2025年工作科学可行,凝心聚力、振奋人心。

1月12日,参加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稳中向好 全力以赴促经济发展
“在重重困难和挑战面前,去年沈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向上向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王延代表一项项细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2024年沈阳经济数据,尤其认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有望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项成绩可圈可点。一个个数字背后,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拼搏奋斗的成果。展望2025年,王延代表认为,在2024年的基础之上,相信各级政府部门一定会把2025年的各项工作做好,打好打赢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
张德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亮点纷呈,部署任务系统明确,从始至终彰显着全力以赴把经济搞上去的信心决心恒心,字里行间流露着夺取三年行动决战决胜、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志气骨气底气。和平区将围绕在沈阳当好打造新时代“六地”排头兵中做尖兵的定位,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示范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和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要扩大有效需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实施“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盘活房地产停缓建项目、闲置楼宇等存量资源,进一步提升城区发展能级。要推进产业转型,深耕“五型经济”和“4+1”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提升城区品质,加快城中村改造,推进和平湾等核心发展板块建设,深化太原街、中山路、西塔北市片区改造提升并启动东北大学片区城市更新,进一步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区。
“听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深感振奋。报告用一个个翔实的数据全面总结了2024年的成绩,描绘了2025年的发展蓝图,是一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报告。”张荣国代表说,沈阳的发展态势持续向上向好,浑南科技城核心功能区开园运行,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215项,1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装备制造业10大重点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工业母机、航空集群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歼—35A战机、“太行15”燃气轮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沈阳诞生,沈阳经开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金融商贸开发区晋升国家级,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有望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硕果,也是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的成果,我完全赞同这个报告。”
科技“赋能” 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头部企业配套园、特色工业园满园扩园。这对于特色工业园区的后续发展意义重大。”许壮志代表围绕法库县和金属新材料领域的特色发展,提出三个方面的工作建议。首先,建议加快非金属新材料园区的扩能,将更多高端的化工新材料企业引入法库;其次,省内、国内均有大量新材料和陶瓷领域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转化需要把概念验证、中试实验,以及批产转化结合起来,建议结合法库县新材料产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打造一个高水平的转化平台,通过引入科研院所以及投资机构等,探索多元化、公司化的运营新模式;最后,继续通过新材料基金等投入,支持新材料项目在园区更好地成长落地。
“政府工作报告数据翔实、成绩斐然,我完全赞同。报告里10余次提到了浑南,可以说浑南在打造沈阳高水平创新高地中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作为来自浑南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技术代表,我深感自豪和荣幸,立足本职工作,为浑南、沈阳、辽宁的发展贡献力量,是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光荣使命。”张亚梅代表说,“作为一名科技领域的人大代表,结合本职工作,我有几点建议:一是集成电路零部件国产化、辽宁化、沈阳化、浑南化,引入现有的国产零部件公司固然重要,但是培育并扶持本地企业也很重要,可以多挖掘本地有实力的企业,专项孵化,助力他们成长;二是推动并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和规划;三是利用辽宁企业助力文旅发展,定制化企业的辽宁特产服务,借助这些企业自身向外发展,带动辽宁文旅以及特产走向中国乃至全世界。”
汪义钢代表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立意高远、数据翔实,符合沈阳实际,符合发展需要,是一份振奋人心的好报告。尤其提到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设立“沈阳工匠日”,努力建设一流产业工人队伍;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作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职工代表、劳动模范,感到特别温暖,士气高涨。以一城之名致敬工匠,让沈阳工匠人才、技能人才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属节日,“沈阳工匠日”不仅是对一线职工的充分肯定,让更多优秀的技术工人感受到城市给予的荣耀,更将为一线职工带来真正的实惠,吸引更多青年人争做劳模工匠,就像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说的那样:“让各类人才尽情逐梦、尽展才华!”
“政府工作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坚持向新求变、以智谋远,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其中提到的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博士沈阳行’活动,以及设立‘沈阳工匠日’等尽显人才支撑。”刘永清代表说,沈阳在推动产业升级、鼓励科技创新、优化服务流程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作为一名新沈阳人,刘永清到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已经一年时间。“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沈阳卓越的营商环境。2025年,特变电工沈变将以早日实现收入、产值‘双百亿’目标为己任,坚定不移地擦亮大国重器。”

民生为先 持续提升百姓幸福感
民生总是牵动人心,也是政府工作的热门话题。在分组审议中,教育、医疗、养老、就业……话题一个接一个,代表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深入思考、集思广益、踊跃发言,氛围十分热烈。
“我对报告中‘坚决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守护万家灯火,确保一方安澜’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滕龙代表说,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回望过去一年,沈阳市坚持把有限财力最大程度用于民生事业,始终聚焦民生关切,交出了可感可及的“民生答卷”,每一项民生工程的温暖变化,都见证着群众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一老一小”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些家庭正在面临的难题。滕龙认为,医养结合是破解养老问题的难点所在,医和养怎样“合”,需要全社会凝聚合力,共同推进医养结合的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可及性、多样化。目前,老龄人口对养老事业的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对于医养健康从业人员应该以统一的标准来引导。“建议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医养健康体系的完善。”
老龄化加剧的同时,“一小”问题也日益突出。舒经娜代表非常关注报告中提出的要打造“安心托育”服务品牌、着力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她建议,应打造生殖医学高地,打破“不能生”的问题;发挥产科、妇科优势,解决“不好生”的难题;加大政策支持,打消生育人群的顾虑。
张桂荣代表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了对百姓和民生的关注,“努力让群众笑容更多、心里更暖,多喜乐、长安宁”这句话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尤其是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形成了一批民生实事提报大会票决,充分展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作为医疗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民生重任,将积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医疗领域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赵艳晶代表建议,加强对政府部门尤其是营商、审批、司法等服务性强、专业性强的部门的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一线工作人员敢作敢为、善作善为的担当精神,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文旅出圈 城市升级迸发新活力
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沈阳进入中国城市文旅竞争力十强。面对火出圈的沈阳文旅,参会代表纷纷开展热烈讨论。金戈代表说,他发现现在有很多市民和游客在沈阳徒步爬山,建议可以围绕棋盘山推出一条特色文旅徒步线路,比如可以看日出、看晚霞等,配套建设停车场、餐饮等公共设施,来迎合市民和游客的徒步旅行需求。
符文章代表说,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他建议加大文旅产业发展力度。根据地方文旅业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加大对文旅项目指导和宣传力度,大力优化旅游市场环境,便利旅游消费,促进南北方差异化旅游发展,提升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金挺代表说,听完政府工作报告后感觉很振奋,其中提到的1500余场文体旅活动、151个夜经济场景、“春秋两晚”等火热的城市面貌,让人感同身受。他有很多外地朋友都会来沈阳度周末,一般周五晚上到沈阳,周日晚上离开,文旅发展展现出来的一幕幕场景,充分体现了三年行动为沈阳整座城市精气神带来的变化。